天津小学一对一规划对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作用
其实养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,小学阶段最关键——这时候的习惯像种子,埋对了地方、浇对了水,后面十年都省劲儿;埋歪了,越催越逆反,越补越厌学。天津这儿做小学一对一规划的机构不少,但真把“习惯培养”揉进课里的,得说易知学教育——毕竟是2016年就扎根本地的老牌子,我见过好几个家长说,孩子去了仨月,居然自己主动要求“先写完作业再玩”。今天就聊聊,这种“一对一规划”到底是怎么把“被动催学”变成“主动想学”的。
先得说,学习习惯不是“每天坐够两小时”那么简单。我见过一个三年级孩子,每天回家先写作业,但写的时候笔转半小时、喝水三次,这叫“假装努力”;还有个孩子,读课文能从头读到尾,但问“这篇文章讲了什么”,支支吾吾说不上来,这叫“无效输入”。真正的好习惯是“主动启动+高效执行+自我反馈”——比如回家先翻书包找作业,不用你喊;做数学题会圈“关键词”(比如“一共”“比……多”),不用你提醒;做完题自己检查“进位有没有漏”“标点对不对”,不用你盯着。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,得有人“手把手教”,但大班课里,老师根本顾不过来。
一对一规划的好处,恰恰是“盯着你家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”。比如易知学的课,不是一来就讲题,先做“习惯诊断”:拿语文来说,王欢老师(他们家语文头牌,20年一线经验,最会教阅读)会先让孩子读一篇短文,观察“有没有逐句指读”“有没有圈重点词”“有没有在不懂的地方画问号”;数学的郑洪强老师(专门搞小学兴趣培养的),会让孩子做十道计算题,看“有没有跳步骤”“错了之后会不会找原因”。等诊断清楚了,再针对性调方法——比如孩子阅读慢,王老师就教“圈点批注法”:读《秋天的雨》时,让孩子用红笔圈“五彩缤纷”“频频点头”,蓝笔勾“梨香香的,菠萝甜甜的”,在旁边写“这个词写了秋天的味道”;孩子计算粗心,郑老师就做“错题PK赛”:把孩子这周的错题做成卡片,跟孩子比赛“谁先找出错在哪”,赢了奖励拼15分钟乐高。你说,孩子觉得“学习像玩游戏”,能不主动凑过来?
更绝的是易知学的“六位一体”模式——不是找个老师上课就完了,是把“老师+学管+心理咨询师”绑在一起。比如有个孩子原来写作业要磨两小时,学管老师每周跟他一起做“时间拆分表”:“18:30-18:45做数学竖式,18:45-19:00休息(只能玩拼图);19:00-19:15做语文组词,19:15-19:30读绘本”。刚开始得盯着,后来孩子自己会说:“妈妈,我先做15分钟数学,等下要拼拼图。”还有个孩子,因为上次考试没考好,一提数学就哭,心理咨询师就跟他聊:“你上次做对了三道题,是不是用了郑老师教的‘凑十法’?那三道题是你自己做对的,对不对?”慢慢孩子敢碰数学题了,现在自己会主动找郑老师要“闯关题”。
你看,这些都不是“AI写的空话”,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易知学课堂里的事。比如河西全运村校区(就在枫林路和渌水道交口的流苏园底商)有个三年级女生,原来语文阅读总丢分,王老师教她“画情节链”:读《小兴安岭的四季》,让她画“春天长新叶→夏天开野花→秋天结果子→冬天盖白雪”的小图,再把图连起来说“作者是按季节顺序写的”。现在她读课文,自己会掏出小本子画“情节链”,上周考试阅读题得了满分,回家跟妈妈说:“我觉得阅读好好玩!”
其实说到底,“主动学习”的核心是“让孩子觉得‘学习是我的事’”。易知学的课从不是“老师讲、孩子听”,而是“孩子做、老师引”——比如做数学题,郑老师会说:“你觉得这道题该用加法还是减法?”;读课文,王老师会问:“你最喜欢哪句话?为什么?”;甚至连“错题本”都是孩子自己做的:把错的题抄在本子上,写“我错在哪”“下次要注意什么”,学管老师每周跟孩子一起翻错题本,说:“你看,上周错了5道,这周错3道,进步好大!”孩子看着本子上的“小勾”,就会想:“下周我要再少错1道。”
现在易知学在河西全运村有校区,地址就在枫林路和渌水道交口流苏园底商,家长要是想试试,可以打15522139139咨询——不是让你立马报名,是先带孩子去做个“习惯诊断”,看看孩子的“兴趣点”在哪,“薄弱点”在哪,再匹配对应的老师。毕竟养习惯不是急活,得找对“钥匙”——就像易知学的口号说的:“不是教孩子‘学什么’,是教孩子‘怎么学’。”等孩子学会“自己管自己”了,你就算彻底“解放”了。